?

2-4 合格评定与标准

2-4 合格评定与标准



一、标准概述

(一)标准的定义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 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 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国家标准GB/T3935.11996《标准化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标准是由一个公认的机构制定和批准的文件。它对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规定了规则、导则或特殊值,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实现在预定领域内最佳秩序的效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TACO)
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 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 ——《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

以上几个文件对“标准”的定义几个共同点:

(1)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是获得“最佳秩序”和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其中,“最佳秩序”是指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标准化对象的有序化程度达到最佳状态。“最佳的共同效益”是指标准涉及的相关方共同利益达到最佳,而非某一方或某几方的利益达到最佳。

(2)标准产生的基础是科学和技术的综合成果,制定每一项标准,宜将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和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互相结合,纳入标准,奠定标准科学性的基础。将这些成就、成果和经验纳人标准的过程,要经过分析、比较和选择,是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

(3)标准化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重复性是指同一事物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一个新标准的产生是这种积累的开始,标准的修订是积累与深化,是新经验取代旧经验。标准化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与深化的过程。

(4)标准由权威的公认机构批准。按制定的宗旨,标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公共标准,一类是本组织的“自有标准”。公共标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是社会生活和经济技术活动的重要依据,是标准各相关利益方利益的体现,必须由能够代表各方面利益并为社会所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方能为各方所接受。

(5)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是指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导则或规定特性的文件,包括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标准是一种提供需求、规范、导则或特征的规范性文件,用以确保材料、产品、过程和服务与目标相符。

(二)标准的分类

分类内容
按标准使用范围的不同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按标准对象的不同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
按标准内容的不同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
按标准约束程度的不同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

(三)标准与标准化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 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国家标准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

“标准化”具有以下几点含义:

(1)标准化是一定范围内的活动。标准化的范围即标准化的领域,由一组相关的标准 化对象组成,标准化对象泛指产品、过程和服务,例如材料、元件、设备、系统、接口、协议、 程序、功能、方法或活动等。

(2)标准化是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标准的编制、标准的发布、标准 的实施和标准的修订等活动。这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过程,每完成一个循环.标准化的水平就上升一个层次。

(3)标准化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其目的是总结以往的经验或教训,选择最佳方案, 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作为今后实践的目标和依据,从而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 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 能扩大最佳方案的重复利用范围。

(4)标准化活动是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活动。“规范性文件”是标准、技术规范、规程和法规等文件的通称。标准化定义中所说的“条款”,是规范性文件内容的表述方式,一般采取陈述、指示、推荐或要求的形式。这些条款是针对当前已存在的现实问题或将来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而制定的,可以被共同使用或者重复使用。

标准与标准化是有着有本质区别但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

简单概括来说,

标准 :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实物和概念所做的规定,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标准的载体表现形式为文件;

标准化:是确定标准的过程,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即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四)我国标准化的发展沿革

1946年10月14日:中美英法苏联等25个国家,在伦敦决定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并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理事国。

1947年2月23日:中国派代表参加了ISO成立大会。

1949年10月:中央技术管理局成立,内设标准化规格化处。同年新中国第一个标准《工程制图》发布,标志着中国开启了现代标准化的发展阶段。

1950年:重工业部召开了首届全国钢铁标准化工作会议。

1955年:中央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设立国家管理技术标准的机构和逐步制定国家统一技术标准的任务。

1957年:在国家技术委员会内设标准局,开始对全国的标准化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同年中国加人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

1958年:国家技术委员会颁发了第一个以GB编号的国家标准《GB1-58标准幅面与格式、首页、续页与封面的要求》。

1962年:国务院发布我国第一个标准化管理法规《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办法》。

1963年4月:第一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编制了《1963-1972年标准化发展规划》

1963年9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国家科委标准化综合研究所,10月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技术标准出版社。

1963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技术标准出版社。

至1966年止已颁布国家标准1000多项。

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文化大革命期间,标准化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遭到严重破坏,仅颁布400项国家标准。

1978年5月: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标准总局以加强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同年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名义参加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1979年:第二次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了“加强管理、切实整顿、打好基础、积极发展”的方针。

1979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体现了为四化积极服务的指导思想;该年还在杭州召开了中国标准化协会首次代表大会。

1979年开始,国家标准化行政部门组建了234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400多个分技术委员会,有25000多名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标准化管理人员被聘为标准化技术 委员会委员;有100多个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


1988年7月19日:国务院为了加强政府对技术、经济监督职能,决定将国家标准局、国家计量局和国家经委的质量局合并成立国家监督局。

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并以国家主席令颁布。

1989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施行,这标志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标准工作,进入法制管理的新阶段。

1990年4月6日:国务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制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对标准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法律责任等条款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五)中国标准化的进展与成就。

2001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同时批准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

2002年:第66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大会在中国北京举行。

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

2016年:国务院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和《消费品标准和质量提升规划(2016一2020年)》。

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施行,对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

截至2018年成就:

拥有200多个标准化科研机构,已成立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536个,分技术委员会730个,标准化工作组11个。

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总数达十万余项,其中国家标准三万余项,行业标准四万余项,地方标准近三万项。

企业标准超过百万项。

各级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超过1.7万个。

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技术机构秘书处80多个,主席和副主席职务55人。

中国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常任理事国,全面融人了国际标准化的大家庭。

二、标准的作用意义

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合格评定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 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

(一)促进科技进步

标准化的过程实际上服务了科技发展的真实需要,它把前人的经验积淀到标准里,为后人的攀登搭建了一个平台;再把新的经验充实到标准里,筑起更高的平台,直 到出现重大创新突破,标准也随之更新。

(二)支撑产业发展

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标准要不断完善和改进,在维持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同时.还要支撑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相关技 术基础工作的协调一致.为更大范围、更全面的质量提升提供技术手段。

(三)规范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都需要多部门联动。标准在规范工作程序、统一工作规则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 职能部门、公共设施和社会服务不断提高运行效率.

(四)保障公平公正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通过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实现公共服务的顶层规划,通过研制、建设、管理、服务公正。

(五)便利经贸往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人发展,标准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趋显著,在这个过程中,各国通过标准的协调一致,不断促进技术互相兼容,为本国公民了解产品信息、满足消费需求 提供了便利服务。同时,以标准为载体,对国际贸易的交易过程、交易程序等进行规范、简化和协调,能促进各种要素的跨境流通.

(六)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实践证明,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标准, 科学系统的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标准,以及能耗限值标准,可以有力地保护环境,为国家节省大量能源和资源。

三、标准是重要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之一

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要素之一,与计量、合格评定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撑。

标准是计量的依据,计量是标准的基准。

标准是合格评定的依据,合格评定是推动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


 
查看题库